李彥碩,1933年5月生,漢族,河北唐山人,中共黨員。1950年考入大連工學院土木系,1954年畢業留校任教,1980年晉升為副教授,1987年晉升為教授,碩士生導師。1992年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曾任大連理工大學土木工程系水電站研究室主任,東北水力發電學會水工及水電站建筑物專業委員會副主任,高等學校水電工程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大連理工大學老教授學會及老科協副理事長,《中國水利百科全書(水力發電分冊)》副主編。接受水利部邀請擔任三峽水電站廠房設計審查和《水電站進水口設計規范》修編專家組成員。主講“水力機械”、“水電站建筑物”等課程,指導碩士研究生和協助指導博士生,發表學術論文43篇,主持完成龍羊峽、安康、巖灘、五強溪、二灘、天生橋一級、水口和三峽等工程的水電站的廠房、進水塔、壩上攔污柵框架和升船機承重塔柱等結構的生產科研項目20項(科研報告39本),出版《水電站建筑物的振動》和《水電站建筑物結構分析》(董毓新、李彥碩合著)等著作8部(部分為合著)。
建校之初來大工 二十入黨倍光榮
李彥碩1933年5月出生于河北省唐山市開灤礦務局所屬開平鎮馬家溝礦區,父親是馬礦開灤小學教師。1950年,李彥碩從開灤高中畢業,在北京參加東北高校聯合招生考試,按第一志愿被大連工學院土木系錄取。8月下旬,他首次離家,先到北京,再乘大連工學院統一包乘的專列,經兩天一夜來到大連。9月1日開學,他被編入土木系七班學習。從此大連工學院就成了他的第二故鄉。
入學時,該班分為港工、建筑兩個專業。李彥碩從小喜歡建筑,報名上了建筑專業。1952年,全國大專院校院系調整,中央決定他們年級54人全部改學水利工程專業。由于學習成績優良,在任小組長、材料力學課代表、學習委員工作期間認真負責,1953年初,李彥碩被同學選為大班班長。1952年起,土木系建立了黨總支,開始發展學生黨員。經本人申請,黨組織教育培養,并經全面審查,支部大會討論通過,李彥碩于1953年6月9日光榮地被批準為中國共產黨黨員。這一年,他剛滿20周歲,成為土木系年齡最小的黨員。
1953年,土木系進行全面教學改革,李彥碩所在班級是改革的實踐者,也是改革的受益者。1953年7月,他們班54名同學首次到新中國成立后修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庫——北京市西北永定河官廳山峽內官廳水庫工地進行生產實習,思想上、業務上收獲巨大,特別是在了解到幾代農民遭受到永定河洪水泛濫的慘痛災難后,同學們堅定了為水利事業貢獻一生的信念。回校后,他們收到工地領導給他們發來的喜報:“你們走后,永定河發生了歷史上第二大洪水,但被官廳水庫給攔蓄了,下游北京、天津,安然無恙?!彼麄兛戳讼矆蠓浅8吲d,總結了實習的收獲,上報水利部,得到肯定,立即推廣到全國水利院校。這次實習給李彥碩教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15年7月1日,他把手中唯一一張當年在官廳水庫實習時,10名同學和12名技術工人師傅在溢洪道開挖現場的黑白老照片捐贈給了學校檔案館,可見他對這次實習感情之深。巧的是2017年6月9日,校檔案館以“紅色基因檔案見證”為題,將多幅歷史照片在檔案館門前展出,其中就有這張照片。李彥碩教授到校園散步時,看到這幅巨大的照片,67年前老同學清晰熟悉的面孔正向他微笑。他凝視很久,心潮澎湃,熱淚盈眶。
1952年,李彥碩所在班級在新來的范家鼎副教授的帶領下,到凌水河新校舍北山進行地形測量實習。畢業前,在王眾托老師(1951年清華大學電機系畢業來校任教,現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大連理工大學教授)帶領下到豐滿水電站指導畢業實習。這充分體現了黨的理論聯系實際的辦學道路,使李彥碩和同學們獲益匪淺。
1953年9月,哈工大蘇聯水能利用專家帶領他指導的水能利用研究班和蘇聯港工專家先后來到大工土木系。為了發揮外籍專家的指導作用,在畢業前的最后一個學期,將他們班又一分為三,即水能、水工和港工三個班,李彥碩被安排在水能班任團支書。在1954年畢業分配工作后,各班留下一半學生補作和上述研究班一樣要求的畢業設計,分別總結了經驗,使他們班成為全國最早進行畢業設計的班級,全面完成了工程師的訓練。畢業前夕,他們班有11名同志入黨,同在土木系三、四年級黨支部過組織生活,是土木系學生第一屆黨支部。
李彥碩在黨親手創辦的大連工學院成長,在紅色基因影響和培育下長成,開始了他50余年的水利人生。

教書育人五十載 工作服從黨安排
1954年畢業后,國家分配李彥碩教授留校任教。系領導安排承擔下一屆五個班學生《水輪機》課程的授課任務。從1954年走上講臺開始,到2004年以副主編名義完成并出版《中國水利百科全書(水力發電分冊)》巨著,他整整為中國的水利事業勤奮工作了50年。
1955年6月,教育部在大連工學院召開全國水利院校領導會議,討論并通過了水工專業全國教學計劃,系領導請林皋和李彥碩參加具體編制工作。會后領導又派他去北京水電勘測設計院進修。在北京半年多的時間里,他參加了新安江、以禮河水電站的水能設計和水輪機選擇等工作,看了很多水電站的說明書和圖紙,特別是以黨員身份看到了蘇聯專家為豐滿水電站擴建所作的保密的366號設計,擴大了眼界,收獲頗豐。
1956年春節過后,李彥碩回校。工作之余,他就如何改進水能設計使之更好地適合我國中部和南方河流修建水電站水庫調節的問題,連續寫了三篇文章,刊登在《水力發電》上,在全國水能界引起了很大反響?!端Πl電》雜志聘他為特約通訊員。同年,我國大三峽高壩方案(回水將淹沒到重慶)上馬熱在全國開始熱烈討論。李彥碩教授代表教研室寫了題為《我們在長江流域規劃座談會上談到的幾個問題》的文章,并以特約通訊員名義,發表在《水力發電》1957年第一期。60年過去了,現在看來他們當時的觀點是正確的。
1956屆水工專業畢業設計完全是按照全國統一教學計劃完成的,即全面完成了工程師的訓練。畢業設計答辯時,聘請清華大學張光斗教授作答辯委員會主席,李彥碩作秘書。張光斗教授對水利系的畢業設計和畢業生質量給予了很高評價。
從1956年起,李彥碩教授連續10年指導了水工專業的畢業設計,其中有五年黨組織還安排他作半脫產學生政治輔導員和學生黨支部書記,在教書育人的道路上,為他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1975年8月,河南省漯河市淮河上游石漫灘水庫和駐馬店市上游板橋水庫地區,下了一場特大暴雨,后來有人研究是極限暴雨,兩座大型水庫庫滿漫壩,土壩垮塌,造成下游兩岸人民生命財產慘重損失,京漢鐵路嚴重沖垮停運。水利部緊急動員全國高校辦“水庫控制運用培訓班”,責令大工土木系負責東北三省的辦班任務。系領導把這個任務交給了李彥碩。他帶領3名教師,勝利完成了半年的培訓任務。通過辦班,他還和遼寧省大伙房水庫王本德合作,出版了《水庫控制運用》培訓班全國通用教材。
李彥碩水利人生的特點就是工作服從黨安排。文革前組織上讓他作過系科研秘書;文革中組織讓他作過第一屆學員的級主任;文革后又安排他作過第一屆研究生班的班主任。但組織始終給了他一個“底線”,就是“半脫產”,這就要求他必將成就一個勤奮的水利人生。他衷心感謝黨的培養與安排。晚年在他的一首《我的水利人生》的長詩中,最后一句就是“永念大工育我情”!
尊師愛生友誼深 伯樂助人常在心
李彥碩教授性格開朗,多才多藝,平易近人,助人為樂,從他20歲作班干部開始,就在群眾中享有很好的聲譽,在五、六十年代校友師生聚會上常有傳誦。
上面講過,李彥碩畢業前,黨組織安排他到水能班作團支書,他積極開展工作。畢業分配留校后,他受大連工學院團委指派,到大連俄專(部隊院校)給全體同學作《如何向三好邁進》的報告,受到同學們的稱贊。他開展團支部工作生動多樣。比如,有一位同學性格孤僻,沉默寡言。李彥碩找他談話后發現他從小有演雜技(頂臉盆轉)和變魔術的特長,于是李彥碩就找了兩三個同學,課余時間一起向他學習,學成后和他一起在全系表演,到大伙房實習時又給全體職工表演。慢慢地,他有了笑容,話也多了,合群了??傊?,性格開朗多了,畢業時愉快走上工作崗位。
水61屆一位廣東籍校友,1957年反右時曾犯過“錯誤”,但較輕,認識較好,因此未受處分,隨班學習直到畢業,并參加全國統一分配。30年后,1991年12月16日,當他看了水61屆第一次團聚會的照片后,給李彥碩教授寄來了一封信,信中說:“李老師,我在留在學校等待分配時,是您多方面做工作,從已分配到廣州的五個名額中調整出一個名額,讓我得以回到家鄉工作。三十年來我內心無時不在感謝您對我的幫助”2009年大工60周年校慶時,這位校友的一個同學曾和李彥碩教授談起這件事。李彥碩說:“這只是一個好心的老師應當做的事。對他當時的困難處境,我只是盡自己的能力給予幫助和鼓勵。我早就忘了,沒想到影響了他的一生。”
1958年教育大革命時期,學校將學生獨自系統完成的畢業設計改為師生一起參加真實的工程設計(通稱“真刀真槍的設計”),1962年又恢復了必須本人獨立完成的畢業設計。李彥碩教授指導了水62級隊的8名學生。由于設計更真實地結合我國實際資料,指導教師又有三年參加真刀真槍設計的經驗,這屆學生的設計質量較高,涌現了很多拔尖人才,王本德就是其中的一個。遺憾的是這屆畢業分配名額全是到基層水庫做管理工作,王本德家在大連,被分配到撫順大伙房水庫管理局。1976年,王本德代表大伙房水庫來大連工學院參加遼寧省“水庫控制運用”培訓班,和李老師14年未見,暢談之余,李彥碩教授發現大伙房水庫的洪水調度有著先進的理論和經驗儲備,又得知他們單位是水利部管理司的先進典型。培訓班結束后,他和王本德商量一起到水利部水管司建議以大連工學院和大伙房水庫工程管理局署名,合編一本《水庫控制運用》全國培訓教材。水管司牛處長立即表示同意,并聯系了水利出版社給予出版。從此兩人開始了合作。這本書的出版對全國水庫運用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經過這次合作,加上正值改革開放的春風,經李彥碩教授的推薦和聯系,終于在1979年把王本德調回土木系。在老教師的指導下,他如虎添翼,很快成為土木系水資源學科博士點的學術帶頭人,十幾年來為我國60多座水庫完成了水庫防洪調度的系統軟件設計,在國內有較高的威信。2003年,王本德教授團隊完成的“全國水庫防洪調度決策支持系統工程”研究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1983年5月,“三峽水利樞紐可行性研究報告”審查大會在北京召開。土木系正式代表是宋彧浙老教授,因他當時腳痛,系領導派李彥碩去照顧。想參加這次大會的人非常多,皆被拒之門外。巧的是李彥碩教授遇到的大會秘書處工作人員是水63屆的一位校友,師生友誼深,他給李老師辦了列席代表證,并送給李老師全套三峽工程資料和兩本精美畫冊,在會議期間每天按時給李老師送各組討論發言的簡報,總共一百多份。這次大會對李彥碩教授影響極大,他決心為三峽貢獻力量。為了對三峽工程各種建筑物都能進行電算,回校后他接了二灘進水塔的任務??梢哉f,如果李彥碩教授在這次大會被拒之門外,就沒有五年后他在三峽升船機塔柱“七五”攻關項目的中標,更沒有以后三峽的八項橫向科研任務,他將會遺憾終生。師生友誼深,給他帶來了珍貴的回報。

生產科研二十冬 《規范》《攻關》兩成功
1980年,水利系成立了水電站研究室,李彥碩任副主任。這一年他晉升為副教授,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1981年他首次承接了水電部西北勘測設計研究院的龍羊峽廠房抗震任務。設計院對該成果非常滿意。廠房建成后也經受住了青海省兩次地震的考驗。他的第一個研究生的論文就是結合此任務完成的。
1982年他又接到水電部北京勘測設計院的來函,委托他們研究室做“安康水電站進水口攔污柵支承結構的抗震試驗”。任務完成后,設計院來函對李彥碩教授等人的工作提出高度贊揚,同時表示,在大壩整體模型上進行的攔污柵支承結構抗震試驗在國內屬首次進行,李老師等人的工作填補了這方面空白,很有意義。
1984年11月,水電站西北院聘請李彥碩編寫《水電站進水口設計規范》中的抗震設計專題。經過兩次專家開會審查,最后于1988年6月在黃山水利局召開全國會議審查并通過了送審稿,1990年由水電出版社發行實施。2000年水利部修訂該《規范》,又聘請李彥碩教授擔任專家組成員。原《規范》中,李彥碩提出的三項基本原則沒有改變。
1988年11月,水利部組織了三峽升船機“七五”重大科技攻關全國招標,五年來他為二灘水電站進水塔編的動、靜程序和科研成果發揮了作用,于是代表學校去投標,最后中標 “三峽升船機承重塔柱的靜、動態及結構穩定與溫度應力分析的電算程序研制與實驗”項目。三峽升船機可以在30分鐘內實現一次快速升降,承船箱可承載一條具有820個客位3000噸的客貨輪,它與平衡重的總重量23000噸,全部由1米厚的混凝土薄壁組合高筒柱承擔,最大提升高度113米,其規模和技術要求都超過世界上已建和在建的任何一座升船機。兩年中,他們的課題小組(還有兩名實驗工程師和他88級的碩士生)共提出四本中間報告,并于1991年1月提交了總報告。水利部組織國內專家鑒定,提出的評價是:該成果體現了研制者在編制大型結構軟件程序上的獨創性,具有相當大的工作量,我們認為本研究成果已達到國內領先的水平。1990年-1996年,他又為長江水利委員會完成升船機塔柱的兩項“八五”攻關子題和八項橫向科研任務,全部按時完成,為大連理工大學贏得了聲譽。1990年6月16日三峽設計樞紐處給學校來函表示感謝。

李彥碩1987年晉升教授。1990年,校研究生院曾請李彥碩教授填表,準備作為博士生導師上報教育部審批。當時他在水電站研究室已協助該室的博士生導師指導博士生,研究室還給了他一個內部名分——博士生副導師。而水工研究室此時尚無博導,于是他把名額讓給了水工研究室一位年長的教授,該教授獲批成為博導后,招收博士生,做出了很多貢獻。李彥碩教授繼續協助研究室指導博士生,直到退休。他顧全大局、甘為人梯之舉令人敬佩。
1996年初,已經退休的李彥碩被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兩次特別邀請到北京,作為專家組成員審查了三峽水電站廠房結構強度、剛度和抗震專題。1998年9月,國家教委科技發展中心聘請李彥碩為鑒定委員會副主任,為清華大學水利水電工程系的“三峽水電站進水口的水力優化及其選型”科研項目進行了鑒定。
從1980年到2000年共20年的時間里,他培養碩士研究生10人,主持完成了龍羊峽、安康、巖灘、二灘、五強溪、天生橋一級、水口和三峽等工程的水電站廠房、壩上進水口攔污柵剛架、升船機塔柱等結構的生產科研、“七五”“八五”科技攻關項目共20項,科研報告39本,成果全部被采用,經濟效益顯著。發表學術論文43篇,其中8篇獲獎,出版專著(部分合著)8部。這些,都為我國水利水電建設做出了有益的貢獻。
退休十年不停歇 壯心不已有所為
李彥碩教授的夫人因病1993年按時退休,他自己于1995年退休。退休后的8年,他和夫人仍奮戰在科研前線。特別是去杭州接受華東院福建水口升船機的任務,李彥碩用三峽“七五”攻關程序同樣的方法為設計室完成兩本選型和動、靜內力計算的《咨詢報告》,并把源程序送給他們,只要求對方支付了三萬元的出差和電算費。2007年該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時,李彥碩教授為他們感到高興,更為他的科研理論再次得到實踐的檢驗而自豪。水口升船機開工三年后,上級檢查發現塔柱樓板過薄,可能與電機共振,勒令休工。李彥碩及夫人第二次去杭州送交緊急任務論證“樓板共振”的《報告》是他苦戰10天完成的。他巧妙地修改支座,得到了樓板三階自振頻率與振型,與電機干擾頻率校核結果,不會共振。成果匯報后,工地很快復工。到2017年止,水口升船機已正常運行14年,為福建省創造了巨大的財富和廣泛的社會效益。
后來,李彥碩教授將“七五”攻關中大量用電算算得的非線性溫度場薄壁高塔柱的溫度應力,研究改成用等效線性溫度場計算薄壁高塔柱的溫度應力公式計算,寫成《薄壁板殼塔柱結構溫度應力的精簡計算》,和夫人一起到南京參加學術會議,獲得優秀論文獎,發表在《水利水電技術》上。
退休后,1996年,他參加了校老教授合唱團。開始他擔任過指揮,后來他參加大合唱、小合唱,還吹小笛給男女生二重唱伴奏、伴舞。1998年,他隨團去無錫參加“全國夕陽紅”歌詠比賽,賽后瀏覽了太湖風光,真是“一路觀光一路歌,眾多觀眾圍觀賀,返連船上甲板夜,小型聯歡同船樂?!崩顝┐T做到了老有所樂。
1999年5月22日晚,在慶祝校慶50周年時,他們老教授合唱團在主樓廣場演出了《英雄們戰勝了大渡河》四部混聲大合唱,再現了50年前曾轟動全校的機械系學生演出的校園歌曲的輝煌。
2001年,李彥碩教授夫人因病仙逝,他痛不欲生。為了他鐘愛的水利事業,他強忍悲痛,振作精神,以副主編的名義完成了《中國水利百科全書(水力發電分冊)》這本巨著。
2007年以來,學校和學院多次邀請李彥碩教授為校(院)60周年紀念書籍撰寫回憶文章,相關文章分別刊登在《大連理工大學土木水利學院院志》、《甲子抒懷》等書中。2012年,在“走近老教授,追尋大工記憶”活動中,他應學生記者之約,口述了《不平凡的大工土木系》,在學校新聞網發表。2009年學校60年校(院)慶典禮上,他指揮土木水利學院40名老教師演唱詩歌聯唱——淮河兩岸鮮花開,革命人永遠是年輕!
校(院)慶后,李彥碩教授得了一場大病,眩暈住院,初愈后,耳聾耳鳴。此后他就很少出外活動。他開始回憶一生唱過的歌,找不到歌本的歌他就自己回憶曲譜、歌詞寫出,2015年他完成了《彥碩一生唱過的歌》300首。
2016年,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他和同班老同學王惟誠共同回憶了65年前在大連工學院土木系二年級時一起唱過的歌“光榮屬于中國共產黨”。建設工程學部在慶祝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發給退休教師每人一份,引發了老教師們共同的回憶。

2016年,在“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中,建設工程學部黨委邀請李彥碩教授為部分教師黨員講授《弘揚土木水利人精神,獻身黨的教育事業》特別黨課,李彥碩教授用兩小時講述了他的經歷,激勵大家為水利事業、為學校發展做出更大貢獻。最后,他幸福地向在座的黨員說:“2013年,學校離退休教職工黨委給我頒發了《光榮入黨60年》榮譽證書,并為我戴上大紅花,照相留念。這是我一生中最高的榮譽。我沒有辜負黨的培養與教育,我是一個合格的共產黨員。”與會黨員深受感動和鼓舞,激動地和這位老黨員、老教授合影留念。

如今,李彥碩教授年事已高,聽力也不大靈敏,但他仍在為學部、學校的事情發揮余熱,為學部捐贈具有重要閱讀和參考價值的科研史料,擔任《百卉含英——建設工程學部發展史》編撰顧問,一次次修改書稿,一次次往返于家中和學校,和學部領導溝通圖書編寫事宜,認真投入,不辭辛苦。李彥碩教授用實際行動,讓后輩們感受到老一輩大工人對中國教育事業的熱愛,對學校的熱愛。
李彥碩教授一生質樸無華,他將責任扛在肩上,謹記作為黨員的義務與責任,用學識為祖國的水利事業做出了應有的貢獻,用奉獻精神感染了身邊的每一個人,用自己的一生回答了“如何成為一名優秀教師和一名優秀黨員”的人生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