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6日上午,中國第九次北極考察隊完成全部科學考察任務,乘坐“雪龍”號回到上海國內基地。大連理工大學建設工程學部博士研究生曹曉衛隨隊抵達,勝利完成了自己在校期間的第一次北極之旅。

本次考察由自然資源部組織實施,歷時69天。“雪龍”號總航行里程約為12500海里,冰區航行3815海里,最北到達北緯84°48′。本次考察開展了海洋基礎環境、海冰、海底地形、生態和漁業等要素調查,極大地拓展了我國北極海洋學調查的內容,進一步夯實了北極業務化監測的基礎,對我國北極科學研究、業務化監測體系建設、北極環境評價和資源利用做出了積極貢獻。

曹曉衛是我校海岸和近海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李志軍教授團隊的在讀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是海冰的物理性質。本次考察中曹曉衛主要承擔的是海冰走航觀測、基本物理和力學性質、海冰生消過程、冰面融池輻射觀測等研究項目的科學現場考察任務。在現場考察過程中,曹曉衛克服北極惡劣的天氣條件,與其他考察隊員密切合作,圓滿完成了各項工作,獲得了大量珍貴的第一手北極海冰現場觀測數據。

近年來,北極海冰的快速變化已經引發了全球的關注,對東亞極端天氣和影響以及對北極新航道開辟的影響成果目前國內外的重要研究熱點。大連理工大學海岸和近海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自1999年以來多次參加國內外的極地海冰調查,積累了大量珍貴數據、獲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本次考察為促進我國極地事業發展進一步夯實了基礎,為維護和促進北極的和平、穩定和可持續發展做出了貢獻,也是《中國的北極政策》白皮書相關聲明的成功實踐。
